摩托送教 将希望带给每一个孩子

admin 发布于 2024-04-17 阅读(39)

  潘泽育是来宾忻城县北更乡龙门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,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年起,他都要和同事骑着摩托车,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70多公里,为教学区内一名因智力二级残疾,无法正常到学校读书的女孩小香(化名)送教,每月两次,4年多来风雨无阻。

  今年14岁的小香,家住忻城县北更乡龙门村俭值屯,距龙门教学点8公里。因智力二级残疾,生活不能自理,她无法与同龄人一样去学校正常学习。

摩托送教 将希望带给每一个孩子

  2019年3月,当地教育部门摸底调查后,指定北更乡龙门小学为小香送教。从那时起,潘泽育与同事便开始“摩托送教”。

  北更乡龙门小学实际为北更乡中心小学位于龙门村的一个教学点,该教学点目前只有潘泽育一名老师。“此前还有一名老师,今年8月份刚退休。”潘泽育介绍道。

  9月7日下午1时,在教学点吃完午饭,潘泽育认真擦洗了一遍摩托车,并将一沓新学期一年级的课本整理好。不久,蓝石能老师骑着摩托车赶到了龙门教学点。蓝老师来自龙门村板夏教学点,根据学校安排,当天他第一次跟潘老师去送教。两人检查好摩托车车况后,开始了新学期第一次送教。

  据了解,龙门村俭值屯位于大石山深处,只有12户40多人。近年来,村里修通了脱贫公路,从龙门教学点开车,需翻山越岭35公里才能抵达,其间需经过10道陡弯急坡,一旁是百米悬崖。

  在崇山峻岭间行进1个多小时后,两名教师终于安全到达小香家。“路太陡、太险,两人共乘一辆车不安全。如果一辆车坏了,我们还能有个照应。”谈起为何两人各骑一车送教,潘泽育解释道。

  见到潘泽育,小香格外开心,欢喜地用壮话喊了一声“老师”。听到这声亲切的招呼,潘泽育劳累顿消。“老师这两个字,我们几乎用了一个学期才让她学会。”潘泽育告诉记者,他们第一次见到小香时,完全没办法交流,“她说着只有奶奶才能听懂的壮话,也听不懂普通话。”

  小香经鉴定属于智力二级残疾,相当于两三岁小孩的智力水平。她父亲在广东打工,母亲住在上林娘家,平日家中只有她和奶奶一起生活,见到生人就会害怕。

  “对于特殊的孩子,老师更要有爱心和耐心。”潘泽育解释道,在开始送教前,他们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培训,主要学习身体康复训练方法、特殊儿童心理学知识、文化教学方法。可真正接触到小香后,困难接踵而至,“当时感觉压力很大,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。”

  潘泽育说,为了与小香沟通,首先要取得她的信任。为此,他们设计了一些可以拉近距离的趣味游戏,在这种教育方式的耐心引导下,小香终于慢慢有了可喜的变化。

  潘泽育向小香介绍了蓝石能老师,听闻这也是自己的老师,小香很礼貌地向蓝石能弯腰鞠了一躬,并喊了一声“老师”。潘泽育照常给小香上起了文化课,由于记者等人在场,小香一度不肯安心学习。潘泽育见状,赶紧拿起削笔刀教她削铅笔,小香有了兴趣,逐渐安静下来。接着,潘老师又拿出手机,给小香播放了一首精选的动画儿歌,跟课本上的知识相呼应,小香看得很认真,脸上露出笑容。

  “文化课基本都是教一些最基础的知识,最主要还是通过教学提高她的生活自理和社会活动能力。”潘泽育说,4年多来,经过他和同事一遍遍耐心教导,小香学会识别10以内的数字,还能在纸上写出数字。这些对正常孩子来说很简单的事,对小香而言,却需要老师付出百倍的努力。

  “小香注意力不集中时,我们就改变教学内容。”潘泽育说,他们会把课堂延伸,有时到菜地,有时去厨房。在教授小香文化知识的同时,传授她各项生存技能,培养她的自理能力。

  小香的奶奶告诉记者,经过4年多的送教,孩子变化很大,性格越来越开朗,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适应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。

  潘泽育说:“不管送教工作多苦多累,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,我们就很开心。希望教会小香更多生活技能,让她今后能够自食其力。”

  聊起教学工作,潘泽育和蓝石能都说,他们也曾有过走出大山的机会。蓝石能已经去了中心校一两年,但因不忍心看到村里孩子失学,最后还是回到教学点。“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去教育村里的孩子,怎么能盼望外面的人来我们这里传授知识,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呢?”潘泽育这句朴素的线载最好的注脚。

  忻城县每个乡镇都有老师送教上门,大多是骑摩托车往返,小香家的这段送教路程是全县最远的,但两名老师都表示,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,直至退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