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蔸雨水一蔸禾”,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一块天,都会有雨水的滋润。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到了,希望小朋友们热爱阅读、热爱生活、热爱大自然,好好耕耘自己的梦想。
5月21日,恰逢小满。一阵雷雨过后,蔡皋来到自己精心打理的楼顶花园,仔细观察满园花草。经过风雨,一株株植物依旧精神抖擞,青翠的枝叶、多彩的花瓣,在水珠的点缀下愈发精致可爱。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77岁的蔡皋用笔绘出雨后植物的姿态,用心和它们对话。
“人心如植物,皆向阳而生。无论人还是植物,生长的力量都来源于根。生命的追问一定有根源之问。”蔡皋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植物观察感悟。目前,她正围绕“根”这一主题收集素材,开展新的创作。
被誉为中国原创绘本创作先驱者的蔡皋,是湖南长沙人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,她开始从事图书美术编辑和儿童插画创作,创作了数十本绘本作品,笔下诞生了许多经典,包括《桃花源的故事》《花木兰》等。她的作品,往往富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,融合了自然之美、生活之美,基调温暖美好、向善向上,深受少年儿童喜欢,也治愈了不少成年人的内心。
正因如此,蔡皋和她的作品,斩获众多大奖。早在1993年,她创作的绘本获得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(BIB)“金苹果”奖。这是国际美术插图领域的最高奖项,蔡皋也成为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第一人。去年,蔡皋获得第34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“特别贡献奖”。
随着年岁渐长,蔡皋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“绘本奶奶”,她欣然接受这一称呼。在她看来,“奶奶”两个字,十分亲切,“我总是怀着最素朴的念头,那就是作为奶奶,要给‘孩子’们创作一本本童话书,把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绘本的形式表达出来,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给一代又一代人。”
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,要追溯到蔡皋的童年时期。外婆口中念叨的民间童谣以及言传身教,让她的心灵受到滋养,受用一生,也为创作题材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。数十年来,她把传统文化中的美和力量,化作一个又一个故事、人物,传递着向上向善、正道而立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比方说,绘本《宝儿》是根据清代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故事改编而成,讲述男孩宝儿猎狐妖、救母亲的故事。在塑造宝儿这个人物形象时,她不仅展现了小小少年的勇敢、无畏、独立、智慧,以及遇到困难时的自我超越,还传递了一个孩子对母亲奋不顾身的爱。
记者发现,蔡皋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力求“不教而教”。绘本向孩子传递观点,但蔡皋反对说教式教育,而是希望将道理蕴含在每一个精彩的故事、每一幅曼妙的图画当中。
“我们中国人表达爱是含蓄的。在《宝儿》这个故事中,宝儿为保护母亲做的所有事情,都毫不掩饰地在诠释‘爱’这个字。”蔡皋说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,一个又一个悬念吸引着孩子,也启发他们挖掘自身的力量和潜能。
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,恰恰为“不教而教”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。她的画作以中国人的审美为基点,融合了民间绘画风格,线条真挚、色彩饱满、童趣十足,“我创作的绘本里,没有一个细节是多余的,每一笔都有我埋下的心思,等着读者来发掘。我一辈子都在下这样的‘暗功夫’。”
蔡皋未曾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,但日常生活和大自然,就是她的美术老师。因此,她花时间经营楼顶的“百草园”,感知草木的生命力,也会用暖气片烘干蔬果,用于临摹。她还会走进夜色中的闹市,观察和倾听年轻人的生活。这些铺面而来的生活气息,都会出现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。在她看来,只要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,就能发现每一个日子里蕴藏的美好,并将它们定格浓缩在画作里。
“创作并非一帆风顺,常常面临一些困惑,需要经历一系列挑战。”蔡皋告诉记者。在绘制绘本《桃花源的故事》时,她就曾一度走进“死胡同”。
原来,这一绘本源自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其中有一幅插图,需要描绘出“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的场景。桃林中,桃花千姿百态,有的盛放,有的还是花骨朵,究竟应该怎么展现?尝试了许多次,依旧不满意。最后,她决定不再拘泥于每一朵桃花的形态,而是抓住“缤纷”二字,展现桃花成片的朦胧之美,传递世外桃源的宁静。
“幼而学者,如日出之光。老而学者,如秉烛夜行。”蔡皋每天仍然坚持阅读、坚持记录、坚持创作,只为了从心出发,创新表达,把最好的“营养”传递给孩子,“我固执地认为,要在孩子的心间点一盏明灯,让他们循着光亮前行,追寻人生的光明景象。”